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经济特区发展战略调整: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把脉定调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1 人已围观
深圳经济特区经过建市初期的建设,社会经济实现了超常规发展。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6.11亿元;1981年至1985年5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0.3%91.3%。经济特区人口也从万多人发展到47万人。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财政的大力投入为基础,财政用于基建的投资逐年增加,1979年市财政用于基建投资占投资总额33%,1980年为42%,1985年上升到54%,市财政用于基建累计投资达7.8亿元。从经济特区建立到1985底,深圳累计完成基建投资64.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达19.3元,按照合同规定,这些贷款大部分将于1986年、1987年两年还清本息,政府负担很重,当时政府的借款相当于一年半的财政收入。
从1984年下半年起,国内经济形势趋热,货币发行过多、国民收入超分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过快,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猛,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过多。为此,国家采取调整银行信贷、紧缩银根的政策。紧缩银根的政策一出台,深圳便首当其冲。1985年深圳基建投资完成27.6亿元,85%来自银行贷款,大大超出深圳银行的承受能力,银行不得不紧缩银根,造成深圳1400多家建筑公司被迫关门,2800家公司陷入困境。①受此影响,1985年第二季度开始,深圳经济特区从建设高潮跌入低谷。
与此同时,经济特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有: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比重太低,引进的外资大部分投人房地产和旅游业;引进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外销竞争力不强;利用国内外差价做倒手生意,违法经营牟利时有发生,一些产品转口内销,冲击了国内市场;黑市外汇买卖猖獗,扰乱了国家金融和币值稳定等。
由于深圳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这个时期对深圳的议论也较多。有人认为深圳靠国家“输血”过日子;有人认为深圳靠赚内地的钱生存。境外一些报刊也把矛头指向深圳。1985年2月,香港《广角镜》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深圳的问题在哪里?》的文章,认为深圳的发展速度是靠大量的基建投资产生的;1979年以来深圳的经济结构不是以工业为主,而是贸易为主,贸易又是对国内其他地方的转口贸易,由此产生的高额利润支撑了深圳15年来的表面繁荣。此文在海内外引起反响,激起了关于深圳问题的大讨论,其中尤以海外媒体为甚。香港刊物还开辟了《深圳问题大论战》专栏,香港地区及东南亚,甚至美国的媒体都纷纷发表评论文章,有批评也有提出中肯意见,既肯定深圳建设的成绩,也指出存在的问题。
在海内外爆发关于特区问题大论战时,有人得出特区办得不成功的结论。在这个背景下,1985年邓小平就深圳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问题几次发表谈话。
3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说:“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两个开放,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这个政策不会变。对于开放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的头脑是清醒的,不是盲目的。我们的方针不是收,而是继续放。”②
6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作了《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的谈话。他说:“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它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个经验嘛。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③他还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意义上多次谈到试验问题,并表示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6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作了《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的谈话。他说:“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它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个经验嘛。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③他还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意义上多次谈到试验问题,并表示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7月15日,邓小平会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时说:“深圳对我们来说是个试验。看来,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还是正确的。深圳的发展还是很快的,但毕竟是个试验。”④
8月1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公明党第十三次访华代表团时说:“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向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不过,昕说这方面有了一点进步。”“前不久我对一位外国客人说,深圳是个试验,外面就有人议论,说什么中国的政策是不是又要改变,是不是我杏定了原来关于经济特区的判断。所以,现在我要肯定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第二句话是,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这两句话不矛盾。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总之,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开放过程中要小心谨慎。”⑤
邓小平有关深圳经济特区的谈话,概括起来主要有几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包括试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实行改革开放,包括经济特区建设,是一种试验,是有风险的,难免会犯错误;实行改革开放、办经济特区,就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总结一步的经验,对的就贯彻下去,不妥当的就改。这些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创办经济深圳经济特区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引起了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84年5月26日至31日,中央在深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会议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主持。广东、福建两省的负责人和个经济特区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郝建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国务院副秘书长李额、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廖季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国务院特区办副主任何椿霖等参加了会议。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各经济特区自找差距,相互取长补短,大家一致认识到: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引进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项目,另一方面在于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两个重点,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建立经济特区的意义和作用。
1985年2月18日至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视察深圳。24日至26日,谷牧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讨论深圳经济特区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⑥重申经济特区的发展要以“利用外资为主”“举办工业生产项目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为主”。会议要求各经济特区从当年开始,要压缩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着重抓生产,大力出口创汇,爬好一个坡,更上一层楼,三年内把特区建成一个以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外向型的综合性经济特区。
1985年11月5日至10日,国务院特区办在深圳召开座谈会,专题讨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工业的问题。会议认为,深圳要发挥地理和政策优势,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外引内联,扬长避短,依靠国内技术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轻、小、精、新工业,不办重型、技术陈旧的工业,建立合理的企业结构,开发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形成有应变能力的外向型工业体系。
1985年12月25日至1986年1月5日,国务院在深圳再次召开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国务院29个部委的负责人及广东、福建两省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个经济特区的负责人参加,200人参加会议。谷牧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对经济特区建年来的历程作了回顾和总结,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年来的成果和经验,并指出前进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基建投资规模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缺乏通盘规划;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与建立外向型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不少企业出口创汇能力还比较弱,外汇平衡存在困难;办事效率低,信息反馈不灵;少数单位违法经营,有的案件还相当严重。针对这些问题,会议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区的产业结构要以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工业为主,工业投资以吸收外资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瞄准国际市场的需要,开发一批竞争力强、稳定、适销的拳头出口商品,争取工业制成品60%以上外销,做到外汇收支平衡并有结余;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民收入、财政收人的不断增长,经济特区人均国民收入要进入全国前列,在财政上缴、外汇上缴方面要给国家多做贡献;培养和引进人才,培养一大批中高级技术业务骨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会上,还研究了国家需要采取的政策性措施,以支持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6年2月7日,国务院在批转《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简称《纪要》)中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进一步指出经济特区的改革和管理要适应经济特区建设新阶段新形势的需要。《纪要》强调,在“七五”期间,经济特区应坚决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外引内联工作,努力建立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四个窗口”和辐射内地的作用。会议明确要求,经济特区产业结构应以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工业为主,工业投资以吸引外资为主,引进应以先进技术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开拓一批竞争力强、稳定适销的“拳头”产品,工业制成品60%以上外销,外汇收支平衡并有节余等。《纪要》指出,要达到以上目标,关键在于特区领导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要放在建立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上,要从前儿年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方面来。围绕这个工作重点,特区要认真进行改革,切实加强管理,使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实现发展战略重点的转变。
中央召开的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确定了深圳经济大调整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经济特区的任务和发展重点,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指明了方向,在经济特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深圳经济特区由此转向以发展出口工业为主的新时期。
1988年10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为计划单列市。
①江潭瑜主编《深刻|改革开放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1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3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0月第版,第133页。
⑥深圳市史志办公室编《深圳市大事记(1979-2000年)》,海天出版社,2001年6月第版,第105页。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