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旧体制悄然破冰:冲破商业领域旧体制束缚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1 人已围观
深圳经济特区初创时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分配基本上按照常住人口数量、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来分配,商品本来就短缺,当深圳市人口急剧增长之后,商品就更为短缺了。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只能靠国家给的特殊政策。市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第一,到广交会采购出口商品。国家给深圳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有一条是外汇收人全部留用,国家不分成。市政府在1982年、1983年期间组织采购了亿元商品,部分解决了商品短缺问题。
第二,加强和国内商业部门的内部经济联合。深圳经济特区有权批准设立收取人民币外币兑换券的商店。这是为了方便外国游客,当他们入境的时候,在口岸银行,根据当天牌价汇率,用外币换取人民币兑换券,可以在指定商店用这种货币购买商品。国内各省把商品运到这里,收取兑换券,实质与收取外币等同,还可以直接收取港币。因此,许多省的商业部门就和深圳商业部门联合成立公司,拓展业务。山东、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商品源源不断运来,丰富了深圳经济特区商品市场。中央一些部门也到深圳搞内部经济联合。各地在商业联合基础上,还纷纷兴建楼字,设立驻深办事处。
第三,市政府批准一些合资企业产品就地销售。最典型的例子是百事可乐饮料。它于1981年春在深圳建厂,是第一家到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该企业投产后,市政府批准以百分之二十比例留在特区内销售,用人民币支付。这批商品替代了原本需要从香港进口的商品。
第四,利用国际市场。主要是香港市场跟国内市场的价格差,从国外购进短缺的商品,在深圳经济特区市场销售。最典型的例子是砂糖。砂糖在国内是按照户籍人口凭证限量供应的。在砂糖国际市场价格比较低的时候,市政府组织采购一批商品,在市场不凭证不限量出售,价格比国家牌价高一点。这样就解决了市内外人们的吃糖问题。深圳经济特区运用特殊政策解决商品短缺问题,就必然按照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来调整价格。这种价格调整的做法,实际上打破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期实行的统购统销流通体制,势必引起市场连锁反应。随着内地省市纷纷到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商品批发站,深圳的商品丰富了,而市场价格也再不能用行政命令来协调统一。由此,深圳经济特区从1983年开始在全省率先改革商业、物资体制和物价管理,比1988年全国范围的价格闯关整整提前了五年。①1984年底,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食凭证供应,比1994年全国各省全部取消粮票,整整提前了十年。
实践证明,对粮、油、糖、布等统购统销体制的改革,不仅没有引起抢购风,反而大大促进生产发展,推动各种商品合理流通,使深圳经济特区市场的商品丰富,一片繁荣。到80代中期,百分之七、八十的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深圳经济特区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坚实的一步。
①周溪舞《从商品短缺到商品极大丰富》,《亲历深圳工业经济的崛起》,海天出版社2007年,第23至24页。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