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扫码关注

引领改革开放浪潮:特区建设全面铺开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1 人已围观

1984年6月4日至23日,国务院委托深圳经济特区举办“经济开发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八省、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四个经济特区和海南岛负责人,以及中央有关部门代表。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和“窗口”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中央各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派团到深圳经济特区考察,洽谈联合兴办各种事业、企业,希望利用特区发展出口,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向内地转移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
 
中共中央决定以深圳经济特区为榜样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决策,引起世界各国瞩目。1984年上半年,南共联盟主席马尔科维奇、朝鲜副总理金永南、澳大利亚副总理鲍恩、缅甸副总理吴吞丁、比利时副首相让·商·乐、加拿大参议院议长莫里斯·里尔、众议院议长劳埃德·弗朗西斯,以及日本前外相大来、宫泽等先后率团到深圳特区考察、访问。世界各国把深圳经济特区看作是展望中国的窗口,积极探讨与深圳经济特区加强经济合作的可能性。
 
在大好形势鼓舞下,深圳各项工作的发展都出乎预料的好: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有新突破,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基本建设经济效益显著,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尤其是深圳经济特区基建规模和速度已经可以与香港先进水平媲美。1980年至1984年,深圳经济特区共完成基建投资约35亿元,初步建成工业、商业、住宅、旅游等20多个功能小区。

工业发展也开创新局面,198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1983年增长1.5倍,比计划翻一番,超过了前四年全市工业产值总和。
 
深圳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成效显著。截止1984年,全市拿出6300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33%),加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迅速办起电视台、《深圳特区报》、乐团和《特区文学》《特区经济》《特区党的生活》《深圳青年报》《特区工人报》等,新办了深圳大学、电视大学和一批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小学、博物馆、大剧院、科学积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做到“有所引进、有所抵制”“排污不排外”。
市委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加快步伐,迎接新的挑战,迅速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根据深圳经济特区近几年发展情况,参照内地一些城市和香港近十年发展经验,1984年5月,市委、市政府在《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基础上,制订经济特区“七五”规划,总目标是力争到1990年,把深圳建成一个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文明昌盛和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赶上香港1984年水平。其中:
 
第一,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型城市。城区面积将由1984年30余平方公里扩大至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由1984年30万发展至45万人。人口素质要有较大提高。

第二,国民收入比重的构成有较大变化。国民收入比重将1984年的建筑业、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到1990年转变为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工业占整个国民收入比重,由1983年18%发展至41%,从第三位上升至第一位。形成一个以先进工业为主,兼营农牧、商业、住宅楼字、旅游业的综合性经济特区。

第三,工业生产有较快发展。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先进工业,形成一定规模的电子、纺织、轻工、精密机械、建材和石油化工的生产能力。加快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市内电话、电厂电站等交通、电讯、能源的建设。

第四,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兴办一批新兴科学技术产业,传统工业的装备有一大批达到80年代先进水平。

第五,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要用新技术装备相关行业和城市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电脑化和科学化。使深圳经济特区成为培养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重要基地。

第六,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面貌。文化、体育、卫生设施与特区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普及高中教育,办好深圳大学。社会治安良好。逐步形成一代新风,培养出一代新人。

本来,1984年初召开的深圳经济特区三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就是集中力量引进外资,重点发展先进工业,力争引进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项目,使引进工作有新突破。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急剧升温之下,1984年下半年,深圳经济特区调整计划,将基建工作重新摆在建设第一位。这一调整的风险是,由于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一旦国内银根紧缩“一刀切”,大规模的城市基建将陷于困境。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者们还逐步认识到,如果配套管理跟不上,仅靠大力发展基建,并不能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建设者们对改革开放的具体认识,就是这样不断深化并不断把深圳经济特区推向前进的。
 
历史的幸轮在前进,深圳经济特区己成为全国体制改革最重要的试验场。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以来,根据建设需要,首先改革了劳动、工资、土地使用制度,很快就碰到其他问题,比如工业发展、人口急剧增长,为解决商品短缺,需要进行流通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就这样,改革的面越来越宽。围绕地方行政权力、资本和劳动力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经济特区“六五”期间主要在十二个方面进行了改革: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商业流通体制、财政体制、银行信贷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基建管理体制、外经外贸体制、外汇管理体制、政府管理机构。深圳经济特区为全国输送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深圳经济特区和蛇口工业区的关系得到妥善解决。最初,深圳经济特区与蛇口工业区的创办是分别经中央批准的,不相隶属。蛇口工业区创建在先,相对于深圳市有一个自主权的体制问题,双方不免出现一些管理矛盾。1984年6月10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召集省委书记集体办公会议,听取关于蛇口工业区的工作汇报。随后,省委下发31号文件,解决了关于蛇口工业区有关成立党委、区政府及管辖范围等十个问题。省委决定,蛇口工业区派一位主要负责人担任深圳市委常委,统一研究解决蛇口工业区的一些重大问题。经省委批准,10月8日,成立中共蛇口区委会,行使一级地方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职能,袁庚任区委书记。蛇口工业区以发展外向型工业为主,坚持“五不引进”(不引进来料加工的、补偿贸易的、挤占国家出口配额的、污染解决不了的、技术落后的工业)、“三个为主”(以工业为主、以外资企业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方针,工业产品出口率达70%,成绩显著。谷牧和广东省委认为蛇口经验值得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借鉴。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