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扫码关注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4 人已围观

深圳高新产业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八十年代从无到有、九十年代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从1985年起步的。该年7月,经过国务院认定,深圳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创办、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办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一“深圳科技工业园”。园区占地3.2平方公里,以企业的形式建设、开发和管理,集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是现代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一次尝试。科技工业园以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开拓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为宗旨,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光电子、精密机械等领域为重点,是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1月,全市第一次科技工作者会议召开,强调推进全市科技事业发展。次年,市政府颁布实施《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指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发展”的方针,进一步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民间科技得到大力发展。1987年2月,深圳市政府颁布《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拉开了科技人员在深圳经济特区以“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组建民营科技企业的序幕。当年,从事程控交换机生产的民营科技企业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华为成立之初总资产仅几万元,由几个科技人员合伙组建,全部股份由员工持有。同年月,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民间科技的特点,深圳科技园建立了民间科技开发基金和中心。在此基础上,1988年1月科技园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建立了以企业方式经营的“新企业孵化器”一一民间科技创业中心,促进民间科技企业的发展。
 
为了创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1987年,深圳市政府颁布《加强我市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开发的暂行规定》《关于确认和考核外商投资的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实施办法》《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办法》等文件,有力地促进科技企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同年,赛格集团公司引进多层陶瓷电容器技术,先科公司引进大面积镀膜玻璃自动化生产技术,中康玻璃公司引进彩管玻壳及彩色显像管生产技术,华达电源系统引进免维护工业电池生产技术,这些企业都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
 
1987年10月,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成立,市政府每年拨出1000万元作为发展基金。基金会同时吸纳国内外社团组织、企业和个人的有偿或无偿资助,并以多种形式对科技项目进行有偿投资。基金会成立后,先后对电子、光学、新材料、食品、医药、精密模具、综合开发等20个项目进行了投资,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成立,促进了特区科技投资资金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988年,深圳制定并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暂行规定》,确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深圳经济特区创办的科技项目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预测去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注重国际配套,深圳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不走全部由自己开发生产的老路,可以通过与国际接轨及国际产品配套来发挥深圳现有的优势,迅速投产见效;体制灵活多样,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鼓励股份制,动员社会力量以厂房人股、资金人股、技术人股,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利用外资或请外国专家的“头脑”来入股;创造宽松环境,市政府通过制定规划、政策及发展科技项目的导向、普及与推广应用科学等,营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环境,鼓励与支持、扶持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同年,深圳市引进办探索出以“技术人股”引进国外智力的新途径,并在新兴技术开发公司的液晶显示屏项目和开发科技(蛇口)有限公司的计算机磁头项目上取得良好效益。开发科技公司是国内第一个实行技术入股的公司。
 
1989年,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国家科委生物工程中心牵头在深圳组建了国内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基地。经过建设,完成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中试、生产和商品化进程,实现了中国人基因克隆和“干扰素”的生产、开发与产业化的梦想。当年,全市涌现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激光技术、中空玻璃和新材料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电子工业出口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1989年底,深圳市科委制定《深圳市“八五”( 1991-1995年)星火计划发展规划(草案)》,明确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战略,1990年9月,市政府制定并实施《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 1990-2000 )》,明确90年代科技发展的重点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技术。这两个《规划》的制定对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以上政策的推动下,1990年,深圳的彩电、录音机、微型计算机的产量及出口量居全国大城市之冠,加上电话机、不间断电源、磁头、软磁盘片、液晶显示器等,形成了深圳电子工业自产产品体系。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制造业共有企业412家,实现工业产值80.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
 
以1985年科技工业园的创立为标志,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80年代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能够实现突破,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了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兴起的关键机遇,出台相应鼓励措施,最终为90年代该产业在深圳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经济特区创立到90年代初期,深圳工业主要形式是“三来一补”,这种加工贸易对深圳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层次不高、市场不稳、受制于人等弱点,难以提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动力。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巨浪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浦东在崛起,沿江、沿边地区相继开放,中西部地区奋起直追,而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已逐渐弱化。深圳虽然初步建立起外向型工业体系,但依靠“三来一补”起家,小型项目居多,九成以上的企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构前景已不乐观。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深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人力成本提高、地价提高等压力,需要高效益产业、高附加值回报来化解。只有方兴未艾的高科技产业以及由此带来的地区经济跳跃增长的新方式可以为深圳解决难题。转型,刻不容缓。凭借经济特区与生俱来“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深圳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主动从大量的“三来一补”加工业中挣脱出来,在80年代发展的基础之上,坚定地选择了高新技术产业,从而迈上了从“拿来”创新到自主研发的历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春笋般涌现,实现了产业由小到大的发展。
 
90年代,全球产业经济分工与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市委市政府顺应时势,科学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1年8月28日,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提出“以先进工业为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并首次提出了认定高科技企业的量化标准。同时提出,允许科技人员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新增利润、技术转让等收入中提取合理的个人收入,允许科技人员以科技人股形式参与企业的技资和分红。同年,经国务院批准,深圳科技工业园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990-2000年深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深圳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推动现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促进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与腾飞。明确提出90年代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技术。
1992年4月,深圳召开第二次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指出“特区经济的发展已经迫切需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会议提出了推进深圳科技进步必须着重要解决的6个问题。1993年,市政府组织制定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提出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从这年起,市科技局、计划局每年都编制和发布下一年度《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为各单位、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提供指导。1993年6月1日,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大会召开,获得1992年度市科技进步奖的有54个项目,其中13项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技术水平,属国内先进技术的有34项、省先进的有6项。同年6月,广东省在深圳召开全省第一次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验交流会,推广了深圳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验。
1995年4月25日至28日,市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会议提出要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培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使深圳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基地。1996年9月,市政府根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家科委批准,决定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大到11.5平方公里,并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新的产业园北起广深高速公路,南恼滨海大道,西至膜麟路、南油大道,东到沙河西路。北环大道和深南大道横贯其中,将之分割为北、中、南三个区域。高新区扩容后,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陆续进驻。次年,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就迅速提高到了90亿元。
 
1998年2月,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即22条),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再添一把大火。《规定》在投资担保、人才引进等方面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大量便利,不仅直接引发了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的发展热潮,而且让深圳更加有效地解决了亚洲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获得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1998年6月,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深圳要在产业升级上走在全国的前面,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1998年,深圳完成了GDP14%的增长目标,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主要贡献就来自高新技术产业。
 
1999年9月,市政府对原“22条”进行修订。同时,为建立和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法规体系,给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深圳先后颁布了《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技术成果人股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初步形成了保护知识产权、调动企业研究开发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法规体系。在政府层面,深圳主动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大力精简政府机构,推出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至1999年底,深圳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2家,实现产值62时乙元,实现利税61.25亿元。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大规模发展,1999年达383.6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6.76%。深圳还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至2000年,全市已有727家研究开发机构,属于企业创办的占93.4%,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在企业。全市共有个博士后流动站,都设在企业。一些企业还与内地200多所大学、数百家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较好地解决了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由于企业的研究能力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逐年提高,1999年,全市鉴定科技成果150项,其中由企业自主开发的113项,占全部成果的68%。深圳高新技术园区成为企业家“创新的沃土,成功的家园”,也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五大园区之一,是深圳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在园区安营扎寨。1999年,高新区电子信息产品产值252.8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5%。
 
为了突破深圳研究机构、大学和高技术人才缺少的瓶颈,多年来,深圳采取了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人才政策,创造了在缺乏本土名牌大学条件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辉煌成就。1997年7月,深圳与清华大学在深圳联合成立了深圳清华研究院。1999年,深圳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深圳联合成立了深港产学研基地。1999年9月,由国内22所著名院校联合组成的深圳虚拟大学园在深圳高新区诞生。2000年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深圳市政府联合创办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该院引人哈工大和俄罗斯、乌克兰8所著名院校科研成果来深实现产业化。据不完全资料统计,这些高校每年为深圳培养两千多名研究生,为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市委书记张高丽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决定将一年一度的荔枝节改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1999年10月5日至10日,由外经贸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市高交会馆举行,国务院总理朱榕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高交会主要由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以“国际计算机、通信、网络产品”为主题的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交易、高新技术论坛三大部分构成。展览面积20200平方米,参展企业2856家,参展项目4150个,到会技资商955家;个外国政府组团、30多家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22所高校组团参加了展示交易洽谈,成交额64.94亿美元。高交会的举办,为高科技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极大地增强了深圳与国内外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此后,高交会每年一届,成为深圳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
 
进入新世纪,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和第一推动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支柱。在2000年5月召开的市第三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张高丽在报告上指出“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明确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的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首。为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实力和规模水平,2001年7月,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决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把深圳建成高科技城市。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是深圳继举办“高交会”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产业带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形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片区管理机构组成的三层管理架构。同年9月,国家科技部复函同意,“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区)带”正式成立。产业带由市高新区、留仙洞、大学城、石岩、光明观澜龙华、板雪岗、宝龙碧岭、市大工业区(出口加工区)、葵涌大鹏和生态农业片区组成,规划用地面积50.9平方公里,占全市工业用地面积的19%,区域范围涉及南山、宝安、龙岗三个行政区。产业带成为“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的聚集地和名牌摇篮,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一大批中国、广东省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1999年,全市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达553家,产品1028项,总产值819.79亿元。200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上升到1321.3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9%。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达697.96亿元,比上年增长30.5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10亿美元,占全国23.7%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能够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主动引领,适时出台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制定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法治与政策环境、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从而引导与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功崛起,把中央赋予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殷切厚望化为了现实,找准了深圳的时代定位和优势所在,加快了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战胜亚洲金融危机和深圳在跨世纪的二次创业中继续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的成功崛起,为全国改革开放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为深圳逐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