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扫码关注

外向型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3 人已围观

深圳是沿海城市,且毗邻香港,具有对外贸易的地理优势。出口对经济拉动的贡献作用巨大,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有诸多创新措施。
 
早在1979年初,广东省革委会便批准同意宝安县恢复边境小额贸易实施方案,该方案对边境小额贸易的地域范围和货物品种等方面放得更宽。恢复边境小额贸易后,增加了宝安县与边境地区社队联营的对外贸易渠道,突破了对外贸易由国家外贸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
 
经济特区建立后,深圳较早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从事外贸业务。1984年,深圳市政府颁发《深圳经济特区财贸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建立多渠道、少环节,内外贸一体化的外向型、多元化的流通体制;将外贸、商业、副食品总公司和进出口服务公司组建为深圳经济特区对外贸易(集团)公司、工业品贸易(集团)公司、食品贸易(集团)公司、迸出口贸易(集团)公司,并使之享有迸出口经营权。

1987年,深圳市贸易主管部门逐步与下属企业脱钩,并加强行业管理,建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同年5月18日,市政府发布《深圳经济特区外商投资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确认考核办法》,实行经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承包、租赁经营,鼓励中外合资企业单方面承包,包括外商单方面承包和中方单方面承包,初步形成短期资金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既拆借人民币资金,又拆借外汇资金;全面放开外汇价格,只管外汇来源和用途,价格完全放开,买卖双方可自由议价;进行税制改革,规定当年出口产品产值70%以上的企业,可按100%交纳所得税,外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和外资银行营业收入,免征工商统一税。
 
通过构建多种经济形式、多层次结构的外贸格局,深圳的外贸企业从原来仅有的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发展成由中央、各省市驻深外贸企业,本地地方外贸公司、生产自营出口企业、外商技资企业、“兰来一补”企业组成的外贸队伍。到1990年,全市市属进出口贸易企业达到280家,中央、各省市驻深贸易公司和地方贸易公司共达418家,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1.4万家,初步形成贸工农、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多元化的外贸经营体制。在此期间,全市进出口贸易持续保持高增长势头。1986年至1991年间,全市迸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到229.67亿美元,出口总额126.05亿美元。出口商品货源由建市初期以外地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本地自产产品为主;出口商品结构由以农副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商品品种由以许可证、配额商品为主,发展到以非许可证非配额商品为主;出口商品市场拓展到61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远洋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至此,深圳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基本建成,其中,外向型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至1991年底,全市拥有工业企业3051家,职工83.53万人。特区内开发了蛇口、上步、八卦岭、水贝、南头、科技工业园等10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城,基本形成了电子、化工、机械、轻工、纺织、食品饮料、建材、医药、家具、服装、装饰工程、冶金、有色金属材料及电力开发等十几个工业行业,生产千余种工业产品。199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96.7亿元,出口工业产值达152.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0%;2500多家工业企业有自产产品出口,其中有120多家企业出口纯外汇收入在300万美元以上。全市有几十种产品分别荣获省、国家和国际名牌产品评比优质产品奖、新产品开发奖,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彩色电视机、收录机、自行车、机械零件、色布等600多种,形成了印刷线路版、数码电话机、模具、纺织后加工产品、印刷机械等一批重点出口产品,以及缝纫业、纺织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等一批出口产值比重较高的行业。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