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邓小平首次视察肯定特区探索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深圳科技创新四十年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5-05-13 人已围观
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深圳首先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努力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圳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1980年开始,开发罗湖、上步、蛇口、华侨城等新城区,开始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及南头直升机场,完成水贝、沙河变电站的扩建增容工程、罗湖车站联检大楼。开发兴建了上步、八卦岭、水贝、蛇口、沙河、南油等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创办深圳科技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大剧院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同时,深圳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工资制度、价格体制、劳动用工制度、基建体制、住房制度、物业管理、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外贸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劳务工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商品交易所,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在对外开放方面,深圳先后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东角头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并引进一批境外银行,通过外引内联发展“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等理念的推动下,深圳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1984年初,深圳经济特区完成基建投资约19.5亿元。罗湖、上步24平方公里现代化新城区,初步完成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污、排洪、供气等“七通一平”基础工程,建起一大批厂房、住宅、商品楼宇和拥有现代化设施的高级酒楼、宾馆,以及一批设备完善、风景秀丽的旅游度假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经济特区已由一个边陲农业县变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兼营商业、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型经济特区。
1984年1月24日至26日,邓小平一行视察深圳。他说:“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邓小平听取了深圳市领导汇报的特区建设情况。他登上建成开业不久的罗湖国际商业大厦,在22层的天台眺望即将成为全国最高建筑的53层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以及初具规模的罗湖新城区,对特区的建设和发展速度表示满意。他走访与香港新界仅有一河之隔的渔民村,了解村民生产状况和生活情况。邓小平十分关注深圳的电子工业,前往参观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服务公司最早在深圳办的电子厂。他称赞电子厂集中力量开发电脑软件、产品打进港澳市场的做法,对科技人员给予鼓励。在蛇口工业区,袁庚汇报了蛇口的建设和招商引资情况,并介绍了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住房商品化、领导竞选上岗等改革,以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得到邓小平赞许。返京之前,在广州停留期间,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成就。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回京后同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强调:“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盖房子几天就是一层,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了。那里的施工队还是内地去的,效事高的一个原因是搞了承包制,赏罚分明。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五百万美元以下的开支可以自己作主。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还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这次重要谈话,由中央办公厅以白头件方式,发至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领导人,对统一党内思想、坚定对外开放信心,起到了历史性作用。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等理念的推动下,深圳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1984年初,深圳经济特区完成基建投资约19.5亿元。罗湖、上步24平方公里现代化新城区,初步完成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污、排洪、供气等“七通一平”基础工程,建起一大批厂房、住宅、商品楼宇和拥有现代化设施的高级酒楼、宾馆,以及一批设备完善、风景秀丽的旅游度假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经济特区已由一个边陲农业县变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兼营商业、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型经济特区。
1984年1月24日至26日,邓小平一行视察深圳。他说:“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邓小平听取了深圳市领导汇报的特区建设情况。他登上建成开业不久的罗湖国际商业大厦,在22层的天台眺望即将成为全国最高建筑的53层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以及初具规模的罗湖新城区,对特区的建设和发展速度表示满意。他走访与香港新界仅有一河之隔的渔民村,了解村民生产状况和生活情况。邓小平十分关注深圳的电子工业,前往参观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服务公司最早在深圳办的电子厂。他称赞电子厂集中力量开发电脑软件、产品打进港澳市场的做法,对科技人员给予鼓励。在蛇口工业区,袁庚汇报了蛇口的建设和招商引资情况,并介绍了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住房商品化、领导竞选上岗等改革,以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得到邓小平赞许。返京之前,在广州停留期间,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成就。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回京后同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强调:“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盖房子几天就是一层,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了。那里的施工队还是内地去的,效事高的一个原因是搞了承包制,赏罚分明。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五百万美元以下的开支可以自己作主。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还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这次重要谈话,由中央办公厅以白头件方式,发至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领导人,对统一党内思想、坚定对外开放信心,起到了历史性作用。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