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深圳客家地区的谭公庙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6-21 人已围观

深圳的谭公庙,只分布在东部的龙岗、横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鹏地区,其他街道特别是西部白话(粤语)地区没见有谭公庙。这可能与东部“龙横坪梓(坑梓)葵(涌)”几个街道(大鹏、南澳除外)一直隶属惠州府归善(今惠阳)县,1958年才划回宝安县管辖有关。而这些地区客家习俗包括民间信仰中的谭公庙也与惠州一带近似。
 
谭公庙,顾名思义是祭祀谭公神。谭公神在东江一带很有名气,是惠州周边影响最大的地方俗神之一。
 
惠州周边地区的地方俗神之一谭公相传13岁得道成仙,所以数百年来人们祭奉的谭仙神像,一直是孩童相貌,但丝毫不影响信众对他的虔诚膜拜。

根据东江地区的民间传说叙述,谭公神,俗称谭公爷,原是位真人,元代(有说是唐代)出生在惠东县谭公红花园谭阁地,姓谭名德,自幼心灵聪慧,善良纯朴,被道教里的太上老君收为弟子。有文献史料记载:“唐代九龙峰的一名仙童,生前有巫术,少年坐化山中。”亦有记载称他生于元代,3岁丧失双亲,随外婆到惠东县多祝乡麦田村放牛,七八岁能呼风唤雨,伏龙驯蛇,神通广大,13岁得道成仙。《九龙峰风水传言》曰:“谭公十三岁圆寂成仙之时,当时成群蚂蚁衔泥遮住尸体,蛇靠虎守护数日,被杨大伯公得知报告谭公乡民,将其骸骨收葬。此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救苦救难。”明代黄佐撰《广东通志》载:“谭公,归善人,居九龙山,修行不记年月。每杖履山,虎随之。”惠东县九龙峰至今有一座明洪武十六年(1383)所建的“得道亭”,亭柱刻有对联“道协天人早岁乘龙从此去,情深桑梓今朝跨鹤定归来”。此联既描述了谭德得道成仙的始迹,又表述了今人对这仙迹的崇敬和虔诚。相隔51年后,至明宣德九年(1434),九龙峰上建起了著名的谭公祖庙,成为东江地区谭公道者之信众最主要的崇拜圣地。
 
随着道教被宋元明清数朝官方推崇和利用,特别是从南宋开始,道教大规模走向社会,在东江一带不断出现众多大大小小的谭公神庙;又渐渐以谭公庙会的仙圣醮拜,结合各种民间庙会的祭祀节庆,形成了大型道教文化活动,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清康熙年间沿海居民被逼“迁海”后“复界”,粤东等地移民迁徙落籍新安县垦荒耕海,也把谭公崇拜带入本邑。于是,龙岗、横岗、坪山、葵涌地区的新移民,冀盼谭公神能给他们带来和风顺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往后又盛传谭公神能帮助民间治病和预测天气,对其时没有科学预报海洋气候知识的当地渔民来说,更让他们信服得五体投地。人们希望谭神仙为大众施医送药,保佑村民吉祥安康,便纷纷选择在山村坳顶或海澳弯道上,建造谭公庙,世代祭拜这尊沿海保护神。
 
深港一带之所以建造谭公庙,还有一说,就是谭德公羽化成仙后,曾牵一虎云游济世,由惠东九龙峰往南,经惠阳,取道龙岗、坪山、坑梓、葵涌往香港云游。沿途百姓,感之恩泽,立庙祀之。据说数百年来祭奉的谭仙神像,一直是孩童相貌,但丝毫不影响信众对他的虔诚膜拜。
 
谭公庙至今保存或修缮完好的有龙岗区横岗街道西坑村盐田坳顶谭公庙(今盐田至横岗路老隧道前附近山坳处);龙岗街道老墟洪围近年重修的谭仙庙,庙门对联“广披仙风扶梓里,灵钟福地拱梅峰”,厅堂里谭公神像两侧对联“谭真功德垂千古,仙坛胜迹永清幽”;葵涌街道丰树山分水坳谭仙庙;南澳街道西涌谭仙古庙;坪山新区东北方向三洋湖国兴路谭公古庙(今改名兴国寺);坪山新区坑梓金沙社区的五马峰公园“五马峰谭公庙”,据说始建于明朝,有惠东九龙峰谭公祖庙之山水灵气,男女信众进香,终日烟火不断。
 
农历四月初八为谭公诞日。深港一带举行谭公诞的庆典仪式与天后诞相似,渔民多向谭公祈求未来一年平安、丰收。始建于清初新界大埔平洲岛沙头村谭公庙、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香港跑马地谭公庙的《黄泥涌谭公庙志》和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香港筲箕湾谭公庙《创建谭公仙圣庙碑记》载:“农历四月初八谭公诞,本庙香火甚盛。”每逢谭公诞,香港、澳门居民尤其是水上居民都要进行隆重的节会活动,包括舞醉龙、吃龙船头饭等。到谭公庙去供香拜仙的人,历来络绎不绝。
 
近些年,坪山谭公庙也在农历四月初八谭公诞日,恢复祭祀活动。当天打早,人们梳洗打扮一番,赶到庙宇,点燃香烛,叩拜祈福。中午12时,庙诞负责人点响一种“冲天炮”,随着砰砰的一串声响,这些像爆竹一样的纸团冲上天空,然后掉落下来,人们马上上前去抢。据说抢到纸炮的人,谭公爷会给他带来好运,幸福安康。祭拜结束后,人们可以奉上一些香油钱,抽上一签,卜算前程。更多的人则“行庙街”,买小吃,饮客家黄酒,吃客家粄糕茶果。其中妇人们必买两样东西,一是用葵叶制成圆形有柄的周边用青布(或蓝布)滚了边的扇子,据说用这种扇子扇风,凉快兼避邪;还有就是买两朵栀子花,一朵戴在胸前,一朵插在头上,既美又香,还带回谭公爷的一份祝福。
 
大鹏谭公庙里奉祀的则是大鹏当地的一位谭姓长者。他在夜半添香油时发现倭寇偷袭登陆,及时通知了守城官兵,给倭寇一个迎头痛击,保住大鹏所城民众之安危,自己却在这场护卫战中牺牲。

大鹏街道鹏城有城西和城东两处谭公庙。城西的谭公庙始建于明末,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城东谭公庙重修于清光绪七年(1881),两侧有高190厘米、宽42厘米、厚14厘米的石刻对联,阴刻行书“迹著龙峰昭万古,恩流鹏海播千秋”。城东的谭公庙位于村东南一公里的大亚湾海澳边上,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背靠青山,面临大海。该庙最初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庙里奉祀的不是惠东九龙峰的谭德道仙,而是大鹏当地的一位谭姓长者。
 
据清嘉庆《新安县志·防省志·寇盗》所载:“明隆庆五年(1571),倭贼(日本海盗)夜袭大鹏所城,舍人康寿柏御之。时所城被围四十余日,贼具(配备)云梯泊城,柏呼众坚守,有登陴者,手刃之,即碎其梯,围乃解。当道以匾旌之。”官方归官方的记述,民间有民间的传说。相传,400多年前倭寇偷袭大鹏所城,时值冬夜,阴风怒号,月黑云涌,城中民众皆在梦中。当晚,倭寇在较场尾海面悄悄登陆,扛着云梯器械,携着军刀,准备偷攀城墙。倭寇的一举一动恰被一谭姓老者发现。这位谭姓长者是鹏城内一名庙祝,当时因为他要夜半添香油,起身发现城墙外面情况不对,引起他的警觉。他急忙披衣往城外一看,像是这一带的海上倭寇偷袭。待贼寇稍稍靠近城下,他记下了敌人的人数、武器装备等,随即叫“舍人”康寿柏去通知守军官兵。然后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敲钟御敌。全城兵民,不论男女老幼、身体强弱,纷纷登上城楼:刀出鞘,箭上弦,给倭寇一个迎头痛击。倭贼万万没料到城墙上突然冒出那么多人挥动刀剑、锄头和扁担,一时间云梯被掀翻,人头被砍掉,全被吓得惊慌失措,他们有的摔下墙根,有的不是被箭射死就是被践踏受伤,最后只得狼狈逃窜。但是数十日里,倭寇并不死心,继续前来侵扰。谭公不顾年老力衰,与鹏城军民一道,浴血鏖战,直至40多天后,终于杀死了敌之头领,把他们赶出了大亚湾。然而,谭老先生却在这次护卫鹏城的战事中不幸身亡。
 
为铭记谭公恩德,康寿柏与村民一道修建了这座谭公庙,每年六月二十六日为庙祭,祀慰谭公在天之灵。
 
谭公庙为砖瓦式建筑,大门两边有联两副:“谭恩浩荡常流海,厚德巍峨独配天”,“迹著龙峰昭万古,恩流鹏海播千秋”。庙堂正中供奉谭公塑像,神像前设有祭台,终年香火不绝。祭台右侧有一口直径1米的大钟,上刻“谭公仙圣”“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此庙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毁坏。庙门两侧阴刻花岗岩石对联(高190厘米、宽42厘米、厚10厘米);1959年因修水闸,石联被挪用。1994年,当地百姓和华侨、港澳同胞集资,在原址依原状重建谭公庙,供后世感恩怀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