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城市建设 > 城建综合 城建综合
完善生产生活配套建设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深圳科技创新四十年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5-06-20 人已围观
深圳高度重视生产生活配套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内部交通、电力供给和通讯能力,着力建设商业和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经营、居住、旅游、娱乐等基本条件,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9年,深圳全市只有720公里沙土公路可以通车,市运营车辆500多辆,深圳河运营的小船13条,260公里的海岸线上没有营运的货船和客船。1982年以前,交通运输业上的投资较少。1982年初,深圳市路网规划方案出台,大规模的“七通一平”基础工程拉开序幕。这一年动工的城市道路有深南大道、上步中路、人民南路、湖贝路、红岭中路、笋岗路、银湖路、爱国路、泥岗路等。1983年至1985年是深圳交通运输事业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投资额是前3年的27倍。到1990年,深圳在交通运输方面累计投资达21.3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34.6公里,省养公路的95%为沥青路面,地方公路70%为水泥路面,全市机动车达到7万余辆,其中出租车达3000多辆。
经济特区成立后,深圳加快建设一批变电站,仅用5年时间,供电量从3514万千瓦时提高到63023万千瓦时,增长17倍。1984年初,深圳经济特区电力开发公司与香港合和(中国)电力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沙角B电厂,装机容量70万千瓦时,70%的用电供特区使用。此外,这一时期还建设了10多个小电厂。1985年,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营合同和引进设备、技术供货和贷款合同。1987年8月,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开工。1994年2月和5月,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分别投入商业运行。此后在大亚湾核电站之侧又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于2003年1月投入商业运行,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大型核电基地。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缓解了特区电力供应难题。
1979年,深圳只有一所邮电局、2000门电话、9条省内长途线路和12条香港线路。1983年11月28日,深圳市邮电局与英国大东电报局合资成立深大电话有限公司,这是我国邮电系统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85年2月,深大电话有限公司开通了1.4万门市内电话,使深圳人均电话占有率跃居全国大城市前列。1987年,深圳市邮电局与美国安邦公司、英国怡和公司合作成立深圳快递公司,除国内主要城市外,业务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圳还陆续建立了无线对讲电台系统、无线移动电话系统、无线传呼系统等先进通信设施,为市内、对外通讯交流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在产业工人生活配套方面,深圳着力在居住、餐饮、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加以保障。1979年,深圳仅有饮食企业和单位50家,从业人员800人。到1990年时,饮食企业和单位发展到2300多家,从业人员增长到2.37万人。商业单位从1979年1039家、从业人员9000多人,增加到1990年2万多家、从业人员8.6万人,个体户增加到1.56万家。住房保障方面,1987年深圳已经建起了417万平方米的住宅、35万平方米的文化教育用房和15.5万平方米的医疗卫生用房。1981年,为改善文化设施和服务落后状况,深圳决定投资3亿元兴建八大文化设施。经过几年奋战,建成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电视台、体育馆、深圳大学、新闻文化中心和科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创办了《深圳特区报》、深圳广播电台、海天出版社、深圳交响乐团、艺术中心、艺术学校和深圳画院,并扩建了市粤剧团、美术馆、深圳戏院和新华书店。1986年开始兴起的“大家乐”舞台和文化部门逐步开辟的艺术广场等,提供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丰富了广大市民和来深建设者的业余生活,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了更好的人文环境。
1979年,深圳全市只有720公里沙土公路可以通车,市运营车辆500多辆,深圳河运营的小船13条,260公里的海岸线上没有营运的货船和客船。1982年以前,交通运输业上的投资较少。1982年初,深圳市路网规划方案出台,大规模的“七通一平”基础工程拉开序幕。这一年动工的城市道路有深南大道、上步中路、人民南路、湖贝路、红岭中路、笋岗路、银湖路、爱国路、泥岗路等。1983年至1985年是深圳交通运输事业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投资额是前3年的27倍。到1990年,深圳在交通运输方面累计投资达21.3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34.6公里,省养公路的95%为沥青路面,地方公路70%为水泥路面,全市机动车达到7万余辆,其中出租车达3000多辆。
经济特区成立后,深圳加快建设一批变电站,仅用5年时间,供电量从3514万千瓦时提高到63023万千瓦时,增长17倍。1984年初,深圳经济特区电力开发公司与香港合和(中国)电力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沙角B电厂,装机容量70万千瓦时,70%的用电供特区使用。此外,这一时期还建设了10多个小电厂。1985年,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营合同和引进设备、技术供货和贷款合同。1987年8月,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开工。1994年2月和5月,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分别投入商业运行。此后在大亚湾核电站之侧又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于2003年1月投入商业运行,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大型核电基地。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缓解了特区电力供应难题。
1979年,深圳只有一所邮电局、2000门电话、9条省内长途线路和12条香港线路。1983年11月28日,深圳市邮电局与英国大东电报局合资成立深大电话有限公司,这是我国邮电系统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85年2月,深大电话有限公司开通了1.4万门市内电话,使深圳人均电话占有率跃居全国大城市前列。1987年,深圳市邮电局与美国安邦公司、英国怡和公司合作成立深圳快递公司,除国内主要城市外,业务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圳还陆续建立了无线对讲电台系统、无线移动电话系统、无线传呼系统等先进通信设施,为市内、对外通讯交流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在产业工人生活配套方面,深圳着力在居住、餐饮、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加以保障。1979年,深圳仅有饮食企业和单位50家,从业人员800人。到1990年时,饮食企业和单位发展到2300多家,从业人员增长到2.37万人。商业单位从1979年1039家、从业人员9000多人,增加到1990年2万多家、从业人员8.6万人,个体户增加到1.56万家。住房保障方面,1987年深圳已经建起了417万平方米的住宅、35万平方米的文化教育用房和15.5万平方米的医疗卫生用房。1981年,为改善文化设施和服务落后状况,深圳决定投资3亿元兴建八大文化设施。经过几年奋战,建成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电视台、体育馆、深圳大学、新闻文化中心和科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创办了《深圳特区报》、深圳广播电台、海天出版社、深圳交响乐团、艺术中心、艺术学校和深圳画院,并扩建了市粤剧团、美术馆、深圳戏院和新华书店。1986年开始兴起的“大家乐”舞台和文化部门逐步开辟的艺术广场等,提供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丰富了广大市民和来深建设者的业余生活,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了更好的人文环境。
很赞哦! ( )
下一篇:返回列表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