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阳台山下客家聚 石岩湖畔智造城(石岩街道)
作者:本书编委会编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 : 深圳 78 街“全景画像”. 宝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2-31 人已围观

▲石岩街道位置示意图
石岩岁月:客家文化满城都是书
石岩之名,源于阳台山下的三块巨大无比的乌黑石头,古南越人认为此处“福地洞天”,以石洞为基建成乌石岩庙。数百年来,无数迁徙至此的客家先民,见证了客家文化与这片土地的水乳交融,记录了近代石岩人民投身革命的英雄故事,陪伴着这座客家小城,在历史长河中,慢赏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
客家人扎根石岩,万水千山总是情。据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乌石岩,在阳台山下,内有石岩三面,东缺一面,顶有大石,堪作墙。乡民祝曰:‘惟愿此石,可补四面,周围无缺矣。’是夜,神即移石补足,石痕犹在。”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阳台山下乌石岩洞,由三块乌石围成三面,顶部附近虽然有块巨石,但并没有盖住顶部。于是先民在此祈祷,期望这块石头能把顶部补上。忽一夜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乌石岩处轰然撼动、声震四野,次日云开日出,先民如往常来到石洞,只见巨石堪堪盖住岩洞,像三个鸡蛋上面顶着一个鸡蛋,造型之妙,堪称一绝。

▲乌石岩庙
后来,随着清初迁海复界,大批客家先民从粤东、闽西等地区迁徙至此,在此建起寺庙,于牌楼上书“乌石岩”,庙门上书“慈石古寺”。寺内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宏伟壮观,熠熠生辉。因为寺庙基于乌石岩洞建起,当地人称此庙为“乌石岩庙”,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地,庙内常年香火不绝。
客家人在石岩的文化底蕴,唤起一轮明月,照人满怀温情。
客家文化投之以木桃,石岩报之以琼瑶。石岩山水滋养着客家先民,寻一处地耕田种地、养猪养鱼、凿井织布,建一安稳小屋,铺一青石小路,与家人晨钟暮鼓,安然度日。
在这里,传统民俗饶有特色,以往每逢传统节日或喜庆吉日,石岩各村到处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延续至今的还有客家山歌、应人石的传说、客家舞麒麟。
石岩客家山歌起源于劳动生产时在田间地头的对歌欢唱,具有28种唱腔和1000余首原生态歌词,题材以劳动歌、生活歌和情歌为主,歌之头尾经常加入“嗬—喂”等山歌号子,特别是在情歌对唱中,男方常以“妹”字作为引子和唱句尾音衬词,巧妙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2007年石岩客家山歌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应人石的传说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传说很久以前,刘善、张勤夫妇在村子里锄地种田,早出晚归,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一天,村中财主命刘善去阳台山采长生不老药,张勤与丈夫约定,每天天黑在山下呼喊其名三遍,前三天丈夫有应,而后仅听到山间隐约回音。多日未见丈夫归来,张勤便上山寻找,再没有回到山下。后来全村人上山搜寻,只见两块酷似人形的大石头遥相呼应,人们便把它们命名为应人石,村子因此得名应人石村,以纪念这对恩爱的夫妻。客家音乐小戏《应人石的传说》在2009年荣获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于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非遗名录。

▲客家舞麒麟
麒麟是石岩客家人的文化图腾,寄托了旧时村民驱邪趋吉、祈求平安的愿望。石岩客家舞麒麟传承近400年,集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影响远至东南亚华人区,传承至今有3支舞麒麟队。水田舞麒麟开光、参拜、武术拳打斗、打击乐等多为本地村民独创,传统舞蹈《水田舞麒麟》被列入市、区非遗名录;黎光舞麒麟演出麒麟为雄性,配以白色麒麟颈披,打击乐融合粤剧大锣大鼓曲调等元素,形成黎光特色,传统舞蹈《黎光舞麒麟》被列入区非遗名录;“世綵堂”舞麒麟至今传承六代,麒麟队曾在抗日战争年代为掩护革命队伍、保存革命力量立下功劳。
客家文化落地石岩,投石岩以木桃,石岩报之以琼瑶。
革命意志浸染石岩,风流人物成就今朝。革命时期,石岩是宝安县“出镜率”较高的地区。一代代石岩先辈投身革命,深厚的革命基因镌刻于百年香樟树旁的烈士纪念碑上,展现在聚贤亭的革命历史文化长廊里,流淌在一代代石岩人的心中,铸就了“红色阳台山,英雄石岩人”的丰厚底蕴。
生于石岩径贝村的革命志士钟永恩是目前有据可考的乌石岩地区首位共产党员,更是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19名到会代表之一。作为当时宝安区第六区的党组织负责人,钟永恩领导了乌石岩、龙华、平湖一带的革命斗争。但在参与宝安县第二次农民起义时,钟永恩被国民党反动派围捕,受刑前他毫不动摇,慷慨陈词,敌人被钟永恩的临终言语震慑,当时作为县城的南头城除南门外,东、西、北门全部关闭,县长甚至不敢在衙门办公,每晚都潜往南山避宿。最终钟永恩于南头城西门外英勇就义,年仅37岁。
阳台山上的蕉窝村遗址,见证了石岩人民为文化名人大营救付出的努力。1942年1月,为营救香港沦陷后滞困爱国人士,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发起了著名的“胜利大营救”,阳台山内的各个秘密据点成为接待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的中转站。其中,邹韬奋等文化名人居住在蕉窝坑的“山寮草棚”,为中国文脉延续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英雄阳台
除蕉窝村遗址外,历经百年风雨的廖氏宗祠,曾作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第二大队的驻点。1940年,王作尧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在阳台山建立抗日根据地,乌石岩的蕉窝山村、龙眼山村、罗租村、水田村、石龙仔村等地均建有秘密联络点,为抗战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1949年8月,东宝县委扩大会议在东莞梅塘召开,决定撤销东宝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分别成立宝安、东莞县委和县人民政府。8月29日至9月3日,宝深军管会主任刘汝琛、中共宝安县委书记黄永光便在乌石岩泥岗村(今石岩街道黎光村)召开县委会议,史称“黎光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中共宝安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及干部配备,建立健全各乡人民政府和乡党总支领导班子人选,为后续组织干部到乌石岩水黄田村(今石岩街道水田村)学习入城方针政策,以及顺利接管宝安县政权,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宝安打下坚实基础。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