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综合 社会综合
“图书馆之城”:一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王冰 来源:统一服务这十年——“图书馆之城”事业发展报告(2013-2022) 责任编辑:chen 2024-11-28 人已围观
刚过43岁生日的深圳经济特区,今年迎来不少与阅读有关的“大”日子:“深圳读书月”24周年,“图书馆之城”20周年,“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10周年。深圳“十大观念”中有两项与阅读有关,市民各项阅读指标长期领先全国。数十年观念与实践的先行先试、高贵坚持让这座年轻城市久久为功,宁静致远,成为一座充满学习力的“阅读之城”。阅读是安静的,阅读和终身学习却能使个人、社会与国家民族充满力量,于此而言,对阅读文化的选择、追求及其取得的成就已承载了这座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作为新世纪深圳移民的一员,我有幸见证了“图书馆之城”从起点以来的建设历程,并深度参与过半。文化建设静水流深,太需要卓尔不群的眼光、前仆后继的耕耘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深圳多年来崇尚阅读、支持阅读,对全民阅读与社会教育重要阵地的全市公共图书馆事业谋划早、起点高、持续久、影响深,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快节奏、高强度的都市生活中享受到身边文化绿洲的心灵滋养。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保障市民文化权利的优良制度,是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党委、政府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导者。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20年,各级主管部门主动作为,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众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从基础设施、文献资源、专业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保障事业健康发展。20年来,全市公共图书馆体系从铺设网点到提升品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发展。全市各级图书馆数量增长3.81倍,至1086家(个);馆舍面积增长8.54倍,至51.53万平方米;座位数量增长12.32倍,至5.5万个;工作人员增长5.25倍,至2514人;经费投入增长7.10倍,至7.45亿;平均每1.84平方公里、1.63万人拥有1家(个)图书馆(室),基本构建“十分钟阅读服务圈”,市民可便利享受全市公共图书馆免费优质的资源与服务。
“图书馆之城”是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典型代表。公平自由的学习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给人民的最有价值的服务。我国多级行政管理体制与图书馆服务的均等普惠要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各层级各片区图书馆碎片化管理和信息孤岛状况尤其影响基层图书馆质量和资源共建共享。为此,深圳“图书馆之城”长期致力于破解这一难题:更加注重市民文化权利保障,更加注重便捷、均等、普惠,更加尊重专业人才与行业规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于自信,市、区各馆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探索构建了“一个平台、二层架构、三级垂直、四方联动”的超大城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作为“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典范,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面向全国推广;基于自信,专业人才发挥文化优势与工匠精神开拓创新,在全国率先研发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体系,打造了南书房、讲读厅、深圳学派专区、捐赠换书中心、悠·图书馆、灯塔图书馆、南山书房等大批颜值与实力并存的新型文化空间,深受读者喜爱;基于自信,“图书馆之城”20年建设增网点强数字优体系,使市民更多享受社会高速发展成果,文化权利和读书学习条件得到较好保障。20年全市文献总藏量增长8.33倍,至6053.35万册/件;注册读者增长10.57倍,至416.65万人;文献外借量增长9.16倍,至1611.32万册次。
“全城一个图书馆”是使全体市民共享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专业追求。深圳是在“文化立市”背景下国内第一个提出“图书馆之城”发展战略的城市。围绕“普惠均等”“全城一个图书馆”等理念,“图书馆之城”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提速增效。在深圳图书馆作为中心馆搭建统一技术平台、统筹引领下,在各区图书馆作为骨干带动下,全市大大小小的图书馆积极创新,广泛引入社会力量,不断突破与超越,打造了中国超大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化建设的“深圳模式”。针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问题,2017年深圳率先提出推动一体化垂直总分馆制,五年来146家(超过52%的街道馆)纳入垂直管理,各项服务效能指标大幅提升,有效激发了基层馆活力,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为新世纪深圳移民的一员,我有幸见证了“图书馆之城”从起点以来的建设历程,并深度参与过半。文化建设静水流深,太需要卓尔不群的眼光、前仆后继的耕耘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深圳多年来崇尚阅读、支持阅读,对全民阅读与社会教育重要阵地的全市公共图书馆事业谋划早、起点高、持续久、影响深,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快节奏、高强度的都市生活中享受到身边文化绿洲的心灵滋养。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保障市民文化权利的优良制度,是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党委、政府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导者。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20年,各级主管部门主动作为,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众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从基础设施、文献资源、专业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保障事业健康发展。20年来,全市公共图书馆体系从铺设网点到提升品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发展。全市各级图书馆数量增长3.81倍,至1086家(个);馆舍面积增长8.54倍,至51.53万平方米;座位数量增长12.32倍,至5.5万个;工作人员增长5.25倍,至2514人;经费投入增长7.10倍,至7.45亿;平均每1.84平方公里、1.63万人拥有1家(个)图书馆(室),基本构建“十分钟阅读服务圈”,市民可便利享受全市公共图书馆免费优质的资源与服务。
“图书馆之城”是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典型代表。公平自由的学习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给人民的最有价值的服务。我国多级行政管理体制与图书馆服务的均等普惠要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各层级各片区图书馆碎片化管理和信息孤岛状况尤其影响基层图书馆质量和资源共建共享。为此,深圳“图书馆之城”长期致力于破解这一难题:更加注重市民文化权利保障,更加注重便捷、均等、普惠,更加尊重专业人才与行业规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于自信,市、区各馆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探索构建了“一个平台、二层架构、三级垂直、四方联动”的超大城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作为“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典范,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面向全国推广;基于自信,专业人才发挥文化优势与工匠精神开拓创新,在全国率先研发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体系,打造了南书房、讲读厅、深圳学派专区、捐赠换书中心、悠·图书馆、灯塔图书馆、南山书房等大批颜值与实力并存的新型文化空间,深受读者喜爱;基于自信,“图书馆之城”20年建设增网点强数字优体系,使市民更多享受社会高速发展成果,文化权利和读书学习条件得到较好保障。20年全市文献总藏量增长8.33倍,至6053.35万册/件;注册读者增长10.57倍,至416.65万人;文献外借量增长9.16倍,至1611.32万册次。
“全城一个图书馆”是使全体市民共享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专业追求。深圳是在“文化立市”背景下国内第一个提出“图书馆之城”发展战略的城市。围绕“普惠均等”“全城一个图书馆”等理念,“图书馆之城”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提速增效。在深圳图书馆作为中心馆搭建统一技术平台、统筹引领下,在各区图书馆作为骨干带动下,全市大大小小的图书馆积极创新,广泛引入社会力量,不断突破与超越,打造了中国超大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化建设的“深圳模式”。针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问题,2017年深圳率先提出推动一体化垂直总分馆制,五年来146家(超过52%的街道馆)纳入垂直管理,各项服务效能指标大幅提升,有效激发了基层馆活力,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图书馆 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下一篇:返回列表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