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考古与文物 考古与文物
-
石人石马
历史建筑深圳重要的石刻文物。原位于龙岗大鹏街道大坑山鸡爬地赖恩爵废弃墓地。包括石人一对,石马一对。均有局部残损。石人一为文官,高195厘米,宽60厘米,厚35厘米,做站立状,方形面,长髯,双
2022-01-12
阅读更多 -
石狮
历史建筑石刻文物。原位于南山区蛇口赤湾天后庙。1对。花岗岩雕琢而成。雄狮长165厘米,宽65厘米,高188厘米;雌狮长169厘米,宽64厘米,高189厘米。两狮均作蹲踞状,张口露齿,并各含珠1枚,双眼圆
2022-01-12
阅读更多 -
“良极文公拜石”石匾
历史建筑深圳现存最早的石刻。宋元时期。位于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村凤凰岩古庙东南约160米处。白花岗岩质地。长140厘米,宽30厘米,厚120厘米。正面“良极文公拜石”六字为楷
2022-01-12
阅读更多 -
赤湾左炮台
历史建筑清代东莞所最重要的炮台。保存较好。在鸦片战争抗击英军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位于南山区赤湾村东鹰嘴山上,为东莞守御千户所(南头城)之前哨,与赤湾右炮台遥相呼应。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长26.2米,宽15.5米,高4.5米。上部青砖砌成,底部石块砌筑。
2022-01-12
阅读更多 -
大湾墩遗址
历史建筑明代大鹏所城最重要的烽火台。位于龙岗区大鹏街道大坑南滨海的山岗上,当地人称烟墩山。现墩台东、北均属大亚湾核电站范围。墩台筑于高约100米的山岗上,南临大亚湾龙岐澳。也
2022-01-12
阅读更多 -
赤湾烟墩
历史建筑明代东莞所最重要的烽火台。位于南山区赤湾小南山山顶。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1995年重修。烟墩呈圆台形,底径11米,顶径6米,高约6米。顶部中间凹陷,墩台护坡用石块和砖砌筑
2022-01-12
阅读更多 -
水贝石寨
历史建筑深圳现存最早的石寨墙。属地方民间防倭、防寇、防盗的防御设施。位于龙岗区大鹏街道水贝村周围。始筑于宋代,为大鹏大姓欧阳氏所筑。规模仅次于大鹏所城。清初废弃。1949年后
2022-01-12
阅读更多 -
大鹏所城
历史建筑深圳现存的两座明清古城之一。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是明清两代南中国海防军事要塞。位于今龙岗区大鹏街道鹏城村,占地10万平方米。明洪武二十年(1387)批准设置,
2022-01-12
阅读更多 -
南头古城
历史建筑又称新安故城。深圳现存的两座明清古城之一。位于南山区深南大道以北、南山大道以西。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即东莞守御千户所。
2022-01-12
阅读更多 -
永兴桥
历史建筑宝安永兴桥简介。
2022-01-12
阅读更多 -
刘起龙将军第
历史建筑清代爱国将领刘起龙将军故居。位于大鹏古城南门街中段。建于嘉庆至道光年间。坐北朝南。西墙长29米,东墙长18米,面阔30米,面积约700平方米。平面布局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分
2022-01-12
阅读更多 -
赖恩爵将军第
历史建筑深圳现存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清代历史名人故居。位于龙岗区大鹏街道大鹏古城内。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向南。通宽50米,进深45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由东西两列平行的南北向
2022-01-12
阅读更多 -
蔡学元进士第
历史建筑深圳现存的唯一的清代进士第。位于宝安区松岗街道沙浦二村。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为三开间二进布局。坐北朝南。面阔12.85米,进深20.1米,占地面积258.3平方米。门厅面阔三间
2022-01-12
阅读更多 -
观澜圩老街
历史建筑又称观澜老圩。深圳仅存的历史商贸区。约于清中期后形成。位于宝安区观澜街道新澜社区居委会观澜河畔。由观澜大街、新东街、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卖布街、龙岗顶街等以
2022-01-12
阅读更多 -
观澜碉楼群
历史建筑深圳客家地区碉楼最密集的地方。位于宝安区观澜,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碉楼。据不完全统计共114座。见到最早的为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最晚的建于20世纪30年代晚期。早期碉楼修建在
2022-01-12
阅读更多 -
“爱得我所”碉楼
历史建筑深圳东部沿海罕见的住房与碉楼结合的建筑。位于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沙井头。民国建筑。碉楼外部不设门,而是在碉楼底层南面有门与面阔三间两层高的住宅(其顶部栏杆正中书“
2022-01-12
阅读更多 -
钟氏宅
历史建筑兼有湘赣民居特色的客家围。位于龙岗区大鹏街道王桐山村。王桐山村是钟氏家族聚居村落,钟氏大宗祠位于村南边的中轴线上,而“钟氏宅第”紧靠大宗祠东侧。从其建筑风
2022-01-12
阅读更多 -
曾氏宅
历史建筑较为精美的典型的广府民居。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新二村向西二巷14号,坐东北朝西南。为三开间房带前院的住宅。面阔9.9米,进深12.9米,面积127.7平方米。正房明间为厅,两次间为居室
2022-01-12
阅读更多 -
萧氏八群堂
历史建筑带碉楼多元组合,兼具客家与广府风格,中西合璧式建筑。位于龙岗区坪地街道新屋场村。为斯里兰卡华侨萧毓阑建于1932年前后。他育有8子2女,取名“八群堂”的含义是希望
2022-01-12
阅读更多 -
曾耀添宅
历史建筑造型优美的西式建筑。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上星村。建于民国时期。因屋主绰号为“得财改”,故当地人称之“得财改楼”。坐东朝西。面阔15.5米,进深12.62米,
2022-01-12
阅读更多 -
国际大厦
历史建筑南洋华侨刘姓兄弟合建带碉堡的西式建筑。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流塘社区荔园一路25号。建于民国时期。坐北朝南。面阔14.5米,进深20米,占地面积290平方米。为三层近代欧式建筑造
2022-01-12
阅读更多 -
王母围
历史建筑多姓氏杂居的客家围村。位于龙岗区大鹏街道王母村。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四年(1915)重修围门。1989年重修月池。朝向东偏南20度。通面阔82.5米,进深90米,占地7380平方米。月池宽63
2022-01-12
阅读更多 -
廖氏鹿岭世居
历史建筑带一碉楼的中西合璧式的小型客家围楼。位于龙岗区坪山街道碧岭社区。大溪地华侨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修建。朝向北偏东27度。面阔57米,进深38.7米,占地面积2206平方米。前有直径
2022-01-12
阅读更多 -
刘氏平湖大围
历史建筑兼具客家与广府建筑风格的客家围村。规模较大,宗祠不在中轴线上。位于龙岗区平湖街道。建于清代中晚期。面向东。通面阔146米,进深135米,面积近2万平方米。围外原有月池,现已被
2022-01-12
阅读更多 -
伯公树建筑群
历史建筑客家围村。位于盐田区小径墩东面山脚,四村新围以南。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是盐田区内已知唯一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建筑。以民居为主,现存20座。分为南、北
2022-01-12
阅读更多